發布日期:2019-08-30 作者: 點擊:
人類在其悠久的歷史中,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技術。而有的技術,以其蘊含的豐富的科學性,工程的合理性,和適用范圍的廣泛性,從其在數千年前誕生開始,就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還在不斷煥發著嶄新的生命力。鑄造技術就是這樣一門技術。篇幅有限,本文僅僅討論鑄造技術簡史。
鑄造技術,從考古發現的器物來推斷,是人類發明了陶器之后掌握的。但是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人類有發明了許多新的鑄造方法。所以說,鑄造技術是一門既古老又嶄新的技術。說它嶄新,是因為出現新的鑄造方法、新的鑄造合金和新的鑄造設備。比如古羅馬使用鉛鑄造水管,而后有各種青銅鑄件,比如中國的商周時期鑄造的大批青銅日用器具,青銅兵器。而后出現了鑄銅,鑄金,鑄銀等等不同材質。到人類發明了鋁之后,鑄造的鋁制品成為日用器具中重要的一類。比如鑄鋁鍋。而我們現在用的電腦的散熱片,那個長著許多散熱鰭片的鋁塊,也就是采用壓力鑄造方法鑄造出來的。而且現代化的鑄造工廠,把電腦引入到鑄造行業中,進行工藝輔助設計,機械手、機器人在鑄造中也得到應用?,F代化的型殼制造流水線,可以很方便迅速的做出成千上萬的鑄造模,然后刷刷刷倒入鑄液,就出成品了。比起古代的手工操作,速度可說是超越了千萬倍。
說它古老,可以遠溯到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距今五千余年。那時,母系氏族社會進一步發展,除了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外,還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青蓮崗文化等都相繼達到較繁榮的時期。在這些地區相繼發現一些鑄造的器件。在甘肅馬家窯發現了距今近五千年的青銅刀,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現有距今四千多年的紅銅銅刀和銅錐,在山東膠縣發現有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含鋅黃銅錐。因此,中國鑄造技術是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可以說中國五千年的鑄造發展史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商周時期,已是中國鑄造技術較為成熟的時期了,此時青銅鑄件的生產已有一定規模,技術亦具有其特色,是中國鑄造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商周時期石范已改為陶范了。陶范是用含砂粘土或粘土加砂相配,再經烘烤而成的,早期陶范的烘烤溫度較低,在700~800℃左右。根據出土的陶范分析,早期的陶范是用單一料、由般商晚期至西周初,在較大鑄件的外范造型中已能使用面料和背料了,而內范所選用的料,則使用較多的含砂量,而且沙子的顆粒度亦較粗或加入一定數量的有機質、熟料以增加透氣性。陶范的組成,已能應用內外范,而且可以拼合用雙面范和多面復合范。
制作陶范的工藝流程,一般為是先制泥模,然后用泥模制外范。待外范干燥之后,修補外范,然后在外范上書寫鏨刻銘文。然后再做出內范,內外范相合,做出澆口,就可以澆筑了。 隨著大規模鑄造的需要,比如鑄造大量的銅錢,工匠們又發明了金屬范。金屬范的使用壽命比之陶范泥范大大延長,精度也有了提高。
中國古代鑄造技術的發展,無數能工巧匠傾盡心血,留傳到今天的鑄造精品數不勝數,體現的鑄造技術精益求精。在浩如煙海的鑄造精品和精湛的鑄造技藝中,略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鑄件和技術,就可以窺見中國古代鑄造技術的偉大成就。
若論其體量巨大,則有國之重器,鑄造于殷商年代的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戍大方鼎”,北宋時期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內的62噸重的“普賢騎象”、明朝永樂年間鑄造的無與倫比的46噸重的“永樂大鐘”鑄鐵件有五代后周鑄造的40噸重的“滄州鐵獅子”宋朝嘉祐年間鑄造的重達53噸、高22米的“當陽鐵塔”等。此外著名的鑄造精品還有鑄于秦朝的秦陵銅車馬,鑄于北宋河北正定隆興寺“千手觀音”像,山西永濟蒲州渡的鐵牛鐵人等等。
精密鑄件。中國古代精密鑄件以戰國時期的湖北隨縣曾侯乙的“尊盤”為代表,其技術難度即使用現代技術水平來衡量也是很高的。再如西漢的“鎏金長信宮燈”、明渾儀、簡儀、乾隆朝鐘等均是用失蠟法鑄造的享有盛譽的精密鑄件。湖北隨縣出土的一套曾侯乙編鐘被譽為世界奇跡。全套64件,總重5噸多,這套編鐘不但器形優美,而且音高準確,可以演奏出非常動聽的樂曲。由此也可見古代高超的音樂理論和鑄造工藝。
我國古代有不少特殊的鑄造技術,比如西漢時鑄造的“透光鏡”,青銅噴水魚洗,都非常神奇。還有不少至今都令人引為自豪的:如鑄銅件的表面鎏金技術、青銅寶劍的防銹方法、失蠟法精密鑄造、可鍛鑄鐵技術,等等。中國古代的鑄造業是五千年文明社會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世界的文明和技術進步貢獻了一份力量。
鑄造件廠家鑄造件廠家鑄造件廠家江宇機械鑄造